成為諮商心理師的九年反思

生活咖lifeholic
20 min readMar 1, 2019

--

冰滴咖啡,作為諮商心理師契機與涓滴

我作為一個諮商心理師,我認為我的使命就是,為我諮商的人,
創造出一個心理空間,讓他得以做夢,而我有能力讓他勇敢做夢。

從我第一次愛上諮商心理學的那瞬間,直到我在2019年2月與來談者進行了一場富有療癒性的諮商,從喜愛、苦讀、就業、然後到了這次諮商,我走了九年。我仔細地感受到自己過去九年的學習,蘊含在這一個半小時的會談中,我能夠專注地看著個案、同時感受著自己、並保有一份心力來反思自己與個案的關係好壞。我發現,我終於完成當初的夢想了。

多年來的點點滴滴,在一瞬間展開。

請容我慢慢地從一數到十。

1 焦點解決治療的火苗

大學第一門諮商課就是「諮商理論與技術」選修課,課程中要求各組報告一個治療學派,而我所負責的就是後現代治療學派中的「焦點解決治療」。我當時看著焦點解決學派中富有創造力與實用性的治療方法與技術,和充滿能量與人文關懷的觀點,讓當時的大二我不僅能理解,還能有深刻感動,甚至不斷地重新建構了我看待世界與該如何生活的思考。

當時我所感受到的是,相信每個人都正在通往他人生璀璨美好的康莊大道。每個人自己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自己就是最知道自己該如何行動、創造、與改變的達人。只是人們常常侷限於過往、著眼在失敗、沈浸在恐懼。如果我們能夠知道,不管自己是多糟、多慘、多被詛咒;如果放下看世界的悲觀墨鏡,世界會多了些光彩,其實事情沒有那麼糟,自己沒有百分百的糟,因為一定有自己總是看不見的一分優點;生活沒有那麼慘,其實事件有它的意涵與意義,或許很多事情也藏著祝福;人生沒有總是被詛咒著,其實詛咒會有強有弱總有破綻,當找到破綻時,我們就可以找出讓事情更好一點點、再好一點點的辦法。

當時,我似乎花了一整個禮拜,反覆看著書本,咀嚼、反思、感動不斷循環,人生總有那麼幾個時刻,會烙印在人的心裡成為不可否定的火苗。當一年後,當我開始要抉擇人生規劃時,很猶豫自己要念自己擅長和表現優異的工商心理學,還是諮商心理學時,我很清楚自己閉上眼睛可以感受到心裡有個火苗,是我學習諮商時感動與內心充滿能量的火苗。即便對於諮商我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能夠表現得好,但當我閉上眼睛回顧時,我總是能感受到這株火苗,無法澆熄,同時也無法違背自己的內心,去做其他事情。讓我有勇氣在人生岔路上勇敢選邊走,也幸慶星火燎原,這火苗綿綿不絕地燃燒至今。

而附帶一提,當時的我已經對諮商心理師的資格、就業、發展,有很清楚的調查與情報,也對其他可能的職業選項,做好調查與比較,把所有可能的機會成本給考量清楚。最後生涯路是越探索就越清晰,心裡想著,就算以後要做22K的工作我也要當諮商心理師的覺悟,也踏上這條人生璀璨的康莊大道。

2 存在主義的冷酷

大學上健康心理學時,教授說當他念博班時,因為痛苦,特別喜愛存在主義治療。而當我自己唸研究所時,真的親身體會到,人生真的滿滿的痛苦,越是努力和認真的生活,越會知道讓人生不如意十之九點九九九。我超愛存在主義,因為存在主義是面對人類升而受苦的最佳解藥。

因為,存在主義所認為,我們的出生都是被遺棄在這個沒有意義的世界,孤獨地在死亡之前做出活著的選擇。

存在主義在心理治療中,可說是異類,沒有什麼技術可言,就是很深厚的對人類存有與觀點的反思。我個人認為存在主義應用在心理治療沒有特定創始者,因為他的脈絡可以從存在主義哲學緣起,諸如淑本華、齊克果、尼采、史賓諾沙等,近千年來學者們在知識上的累積,當然現在最大咖且在世的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出版了經典著作《存在主義治療》,但是歐文亞隆本身也是接受了存在主義心理學家Rollo May的數年精神分析後,才提出存在主義治療,我實在難以認為存在主義本身可以被單一個體所創始。但我想要補充,更早將存在主義應用在心理治療的是意義治療(logo Therapy)的創始者Viktor Frankle。

我大學準備研究所考試時,我最熱愛的學派,就是存在主義治療。因為憤世忌俗又酷愛批判的我,對於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會拆解、分析、然後批判個一輪,我熱衷探究世事的原因、發展、與影響,然後找出我的因應之道。

因為在所有的刺激與反應之中,人都有做選擇的空間,而在這個空間所發生的事情,就是人成長與改變的起始點。很多時候,人們失去自我的活著,閉上感官、放棄思考地聽從制度的服從、避免罰則的警慎、順應他人評價的恐懼,再再使人們無法傾聽內心的嚮往與感受。但是成為順從、恐懼、跟內心失去連結的活著,也是人自己自出生以來至當下,所有選擇的累積。唯一的破解法就是,認清自己確實一直以來都有選擇的自由,然後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開始找出自己面對人生的所有挑戰時,到底可以做出什麼樣選擇,就是證明自我存在價值的開端。

我熱愛存在主義,是因為存在主義給我了一套很符合我人生感受的觀點與論述,同時也告訴我可以做自己生命導演,讓我長出勇氣,在這個殘破不堪的世界中,勇敢去想像自己的理想世界,然後不管逆天而行有多痛苦,但還我是會懷抱著自己的初衷往前行。

Viktor Frankle說:「愛是唯一救贖」
而我在這個凹凸不平的世界生活的目的是,用愛去撫平。

3 家族治療的重生

男:「我很喜歡你,…….,希望我們可以再一起。」女:「我可以感受到,你很渴望我,但我可以是任何一個人,我對你來說並不特別,只是你很需要一個你認為你認定的人回應你而已。」

男生是大三時,上家族治療課程時的我,我深刻地透過模擬自己在重要人際關係中說出心裡話時,自己的感覺和別人的回應。這段話讓當時的我感覺到「啊,原來我只是愛著自己啊,我並不愛著我追求的人。」
我當時滿腦子都是自己喜歡的對象,整天心思都擺在我該怎麼做才會獲得青睞,我該怎麼樣才會被看上,哪裡不夠好,需要再改變,應該用什麼樣的策略才會獲得美人芳心。但其實,我並沒有了解對方,沒有和對方培養關係。我汲汲營營的追求,只是為了獲得肯定,但當我渴望的是感情時,或許我更需要跟一個人能夠聊天、陪伴、還有成為彼此的依靠。

以上歷程,可以當作家庭治療中薩提爾模式的一致性溝通與雕塑,一致性的溝通是指,當一個人從最內心的渴望,慢慢地整合他的期待、想法、感受、和說出來的話與,能夠適當地表達然後傳達給對方知道,然後彼此真摯且流暢地溝通。像當時的我,就是過度將愛情當作任務與目標,我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太強烈,但是卻忽略感情應該也要包含另外一個人對我的想法、感受、與期待。

當我決定要當諮商心理師的這一刻,其實我就面對著一連串的挑戰,首先,要考進考試院認定的諮商與輔導研究所,全台大約只有二十幾所符合考試院認證,可以提供學生上心理師必修課程。當時研究所考試,都是數百人爭取十幾位錄取名額。而成功考上後,也面臨著至少三年的兩年課程,無津貼的一年兼職實習與一年全職實習,還需要完成碩士論文,然後通過國家考試。

這真的是一賭上青春與父母薪水的豪賭,大三時的我,距離研究所入學考試還有一年半,考上之後至少唸三年,更何況許前人經驗都是四年或是三年半畢業。面對如此巨大且漫長的挑戰,我忖度著,即使我好像真的很喜歡諮商,但我真的適合把這個喜歡當飯吃嗎?其實很多諮商心理師的就業與生活都很痛苦,能夠每小時坐收幾千鐘點費的諮商心理師,大概就跟老鼠會的超級王牌差不多吧,每個超級王牌下面都有一堆死老鼠們當祭品,誰能確定自己就能笑到最後呢?

所以當時的我,為了測試自己到底適合不合這條路,積極地去上了很多心理治療課,每年都固定參加心理治療的聯合年會,去嘗試與體驗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的社群、課程、與人脈。而我發現高雄即將開一堂課,是家族治療薩提爾模式中的泰斗級老師將開設長期培訓課程,費用高昂、培訓時間長、內容深厚幾乎都是專業心理治療的內容,上課成員都是精神科醫生、心理師、與社工師的專業課程。就我一個,家族治療都沒唸過,既沒有資格、也沒有任何經驗的大三心理系大三學生來瞎攪和。

在當時幾乎沒有要考諮商心理師的大學生會想要參加這種培訓或是更去認識與體驗心理治療,因為這其實對於考試沒有幫助,多熟悉個一統計概念、專有名詞的分數,才能幫助自己上榜。但最可悲的是,如果在不夠清楚認識諮商心理學是什麼的狀況下,即使自己成功地獲得考上研究所、或是拿到諮商心理師證照,這樣的成功,會不會就只是在賽跑中獲得第一名的成就感呢。

我透過這半年的課程,我收穫很多,也改變了我很多,在課程中所發生的對話(也就是本段開頭的男女對話)是我人生重大轉淚點,這段對話讓我確定了一件事情,諮商心理學真的是很美麗很感動的是,值得我去追尋,盡量地讓自己成為老師那樣溫柔而療癒的存在,即使我無法幫助了誰,但至少自己的人生可以修煉得離幸福更近。

4 人際歷程的再造

少年Pi的奇幻旅程中,在海上不段遇險的Pi,在心裡終於體悟到,他生活的意義在人與人的關係之中,他一定要回到人群、回到社會,否則他的人生將失去重心。隨著電影中少年的遭遇與反思,我也感受到了,當我們離開熟悉的生活、甚至遠離人群時,我們是否只剩下了生理本能的進食、呼吸、與睡眠。

但我們的靈魂似乎都需要陪伴。自心理治療創始以來,與佛洛伊德同期並提出個體心理學的阿德勒,也就是《被討厭的勇氣》的理論創始者,認為人的主要問題在於自卑,而自卑需要人們鼓起勇氣超越自己的限制或是他人對於自己的評價與要求,人超越自卑最好的方式就是對別人與社會所有貢獻。所以阿德勒認為,當人可以超越自己的自卑心理,激發出生產與創造力,並且用於服務他人時,就是最好的自我超越。我認為,自我超越的人,其實也已經在人際關係中,認同了自己,也關懷了他者,成就了關係。

而後續有許多心理治療大師,像是存在主義的意義治療創始者Victor Frankle說:「愛是唯一救贖」;現實治療創始者Glasser也認為在人類的四個需求:愛、權力、玩樂、自由中,多數心理問題都可以用愛來化解;而精神分析學派,在佛洛伊德的古典學派後,漸漸地有客體關係、心理動力、和人際歷程模式理論,其實都不斷地指出,他人作為自我心理形塑與影響的關鍵因素。

因此,在學習心理治療學派多年來的心得就是,
所有人類的問題,其實都和人際關係有關。

當我在研究所時,專長為人際歷程模式取向的老師,帶著我們學習到最深刻的人際關係,如何作為治療有效的因素。也就是說,當來諮商者和諮商師之間的互動方式,其實就是最重要的治療過程。舉例而言,當一個因為缺乏對人的信任感,而總是採取攻擊或憤怒,使得人際關係毀滅的人,討論信任感、攻擊都是一種治療方式,但是當長期會談下來,當來談者開始跟諮商師關係越來越深厚時,他自然會對諮商師產生不信任感,甚至開始感到犯怒,並進行攻擊行為時,諮商師若能在這段關係中,安撫著來談者、反映關係的變化給來談者看,讓他知道,此時此刻已經不是他過往生命中的彼時彼刻,而他願不願意,看看當下、感受自己、相信諮商師,做出與以往生命截然不同的選擇,當選擇發生時,其實來談者也已經改變,為自己指出了人生嶄新方向與可能性。

所以,我個人認為諮商心理師與來談者會談能夠有療效的原因,是來談者與諮商心理師之間所建立的人際關係,包含著信任感、熟悉感、與深層認識。

5 諮商學派的反思-什麼決定了療癒?

經典的諮商與心理治療教科書中,往往都會提出幾個心理治療理論與技術取向的。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學派嗎?諸如焦點解決治療、家族治療、存在主義治療,請容我簡單地介紹全貌。
我個人會參考《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四版)》來形成我個人的分類,共分成五大取向:依照取向形成之時間,第一,古典分析學派;第二,經驗取向學派;第三,認知行為取向;第四,後現代取向;第五,伴侶與家庭系統取向,然後當然其中有些無法被分類,又在心理治療屆無法被忽略的閃耀新星,諸如溝通分析、現實治療等,但由於創始者的逝去,或許其理論與實務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可以推廣地更深遠,實屬可惜。

佛洛伊德(1856–1939)真的是大師中的大師,開創了精神分析學派,也就是心理治療的起點,關於他的理論與知識,有太多俗人在不理解他的狀況下,就憑著大學教科書就想要評論之,說他就是愛扯性、生殖器、與誘導錯誤童年記憶的人。但是若沒有佛洛伊德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的努力與創造,現在所存在的五大學派皆難以存在。

達爾文與《物種起源》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
馬克思與《資本論》改變了人與社會的關係;
佛洛伊德與《夢的解析》改變了人與自身的關係。楊照

佛洛伊德不僅創立的理論,也創造出了一個神奇的空間,在1902年的維也納,佛洛伊德邀請的對於精神分析志同道合的夥伴們,於每週三晚上聚會,
這個聚會中也孕育了古典精神分析的另外兩大台柱–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的那位兄台)與榮格。
當然之後佛洛伊德跟這兩位似師徒似摯友的大師們,都因為不同的理論觀點,而走上決裂之路,但也開創了心理治療輝煌的篇章。後面剩下的四大取向,有誰敢說自己沒有受惠於前人,真的會是很無知的事情,但我想說這些學派的發展,真的就是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若是沒有佛洛伊德提出開創性的理論,並且持續努力的發展、驗證、更新他的理論,甚至當他口腔癌限於重大痛苦時,而能每天熱衷於工作,治療無數個案,同時顧惠他人,開創讀書會,培養出一個氛圍讓阿德勒與榮格的思想得以發展。

但是,當所有人都拿著各種不同作者的諮商與心理治療教科書時,其實都不脫離這五大取向,頂多就是排列組合或依照私人恩怨不寫一些學派讓他慢慢凋零(黑歷史),我們對於心理治療的想像,似乎就是去吃自助餐,有海鮮區、燒烤區、甜食區、熱食區,通常好一點的把費,最好還是有現切牛排、現燙擔擔麵會比較有新意,讓老饕有種視覺與被服務的體驗式享受,但終究能拿的菜就是這些(有沒有覺得很餓)。

但是,當我研究所上了《諮商理論與技術》課程時,遇到了一位奇耙老師,他用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把五大學派講完,而從他口中所見所示的學派們,彷彿就像是分子料理一般,每一道程序、每一個觀念,都是仔細地提出,當初創始者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經歷了什麼樣了故事,然後渴望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就像是深刻的傳記一般,從老師吟唱的故事,都富含著生命,穿梭時空回到這些美好事物正在發生的那一刻。

老師站在旁邊者的角色,看著心理治療淵遠流長的歷史,不置身其中,而是客觀地在外面慢慢端詳,這樣的新視角,提供了我看見不同觀點。我在此分我所學到截然不同的觀點–傅柯學派。

傅柯學派的諮商觀點

我們常說,知識及力量,因此我們汲汲營營地追求,為了獲得力量而追求知識,但是傅柯提出力量才是知識。擁有力量的人,就掌握了遊戲規則,控制了知識的有效性。試問這種幾乎翻轉性的觀點下,是否對諮商的目標與哲學觀,會有天翻地覆的撼動呢?

哲學大家傅柯Foucault指出了社會的四個領域,分別為生產系統(product)、符號系統(sign system)、權力系統(power)、自我系統(self)。生產系統會主導和決定了符號的表徵系統,並擁有了決定誰高、誰低、誰對、誰錯的權利。碼這個國際通用的尺度,看似擁有絕對性與正確性,但也是11世紀時,英國國王亨利一世收到華美的貢品時,直接用自己手臂展開的距離,作為一碼。而很多時候,我們所追求的「知識」並不是真理,僅僅是掌權者控制了生產系統所產生的規矩,若我們盲從地服從規距,只會讓我們越來越跟自己抽離,把自己的人生主控權外放。

當我學習了這點觀點的諮商,我讓我重視探索被諮商這他所處的環境,不全然都認為「人定勝天」,會更認真的邀請來談者,探索他所面對的生活挑戰,哪些是社會的遊戲規則、哪些是自己內心的渴望,而在這好好壞壞之間,如何穿針引線,編織出自己渴望的樣子。

諮商不僅僅是探索個人內在的情緒感受與思考想法,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去釐清自己所面對的生活,挑戰為何?困難在哪?然後選擇怎麼樣生活。

7 完形治療的創造

記得五大學派嗎?那不意外的是,作為一個諮商心理師,應該會有自己熟悉、喜愛、善用的學派,當然多數諮商心理師都熟悉多的學派,在專業的養成路上慢慢地嘗試、建構、與優化自己與來談者進行諮商的形式與品質。

而當我處在全職實習期,就像是窩在樹上鳥窩裡的雛鳥,不管有沒有準備好,就是要開始練習揮翅,嘗試著飛翔。這時候的我是充滿著萬分焦慮的,特別是「新手諮商師的表現焦慮」,由於考上研究所、經過碩一碩二的磨練後,已經過了三年多,終於來到了證明自己的時候,如果做不好,無法勝任心理師的角色,那會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當時的我會緊張著自己諮商的好壞,對於諮商的陌生與不熟練,都會使得自己緊張與擔憂,進而影響表現。

但是我學到了一點,在每次會談前,都做一個深呼吸,花個幾秒鐘感受自己的身心狀態,是不是有點煩躁、生氣、低落、興奮,然後我會安撫這些情緒,然後讓自己來到一個平靜的狀態,讓自己準備好最專注的狀態,跟來談者進行諮商。這就是「覺察」。

覺察是甚麼?覺得像是經驗,而非知識。像我很清楚知道我會騎腳踏車、會游泳,但是我真的沒有辦法說出來,我是如何騎腳踏車和游泳的。我們常常誤以為知識有多種要,但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做為諮商心理師或是心理系的我,常常有個缺點,就是知道太多、太會分析、太會給建議,但是往往沒有親身體會過,而這點也常常是心理學家的致命缺點。我們以為我們讀了歐文亞隆的存在,討論了死亡,我們就真的懂死亡;我們以為我們知道了創傷反應的五個階段,我們就開始評析一個人的生命創傷故事。但知識只是做為指引,在人與人的互動中,若是只會一昧地拿著知識踩著專家立場,缺乏信任、關懷、與合作的互動,只會對人造成傷害。

覺察生活細節是在重要不過的事情了,他可以創造出個人不同的經驗,誘使人鬆動原本對於世界的想法,開始選擇了不同的行為模式,最後發生改變。

我一直都很著迷於家族治療,也覺得自己很需要透過家族治療來讓自己過得更好更幸福,所以我從大三的工作坊開始,上修了研究所課程,持續不斷參與研討會、工作坊,甚至在碩士階段參與了家族治療書籍翻譯的工作。我覺得我學了很多,但是每當我需要去試著觀察或是改變我與家人之間的互動時,我一動也不能動,我甚麼都做不到,我心中滿是自責與羞愧,覺得自己是很不負責任的學生,明明學了這麼久的家族治療,但是我自己也一點都做不到。

而當我學習了完形治療時,不斷學習的就是「覺察」。
覺察是一種會讓你有「啊哈」的恍然大悟與頓悟,
覺察是一種你突然領略到自己的做一件事情背後更深的原因。

在我尚未覺察前,我始終很努力著想要改變家庭動力,但毫無展進,
在我尚未覺察前,我會很努力的想要幫個案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我尚未覺察前,我的生活情緒與狀態,似乎起起伏伏但我不自知。

而在曹中瑋老師帶領的完形專訓中,
我們花了近一年時間去訓練自己五官感受與觀察敏銳度,
而在觀察的同時,我們越需要去降低自己思考、預設立場、與身體反應,
讓自己更不受影響的去觀察環境與感受自我。

有一次當我感受自己的身體時,
我竟然發現我胃部有種從來沒有發現過的緊繃感,
而當我關注在這個緊繃感久了,
我開始連結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重大事件,
似乎打開了超越時空的洞,我讓當時的感覺都浮現了,
原來這件事情一直成為心結打在我的身體某處,
這就是完形心理治療說的,
過去未完成的事宜,會作為卡住與凍結的身體能量,
使身體僵化,讓個人缺乏彈性與韌性。

所以當我越是打開了自己的觀察與感受能力,
就像身處黑暗房間中,我替自己點了盞燭火,
燭火越大,我越能夠清楚地知道房間與自己的樣貌。

因此,我想要表達的是,我曾經窮盡力氣去學各種諮商技術,
但當我開始自我體會、感受、發現後,我才能夠開始整合自己,
開始以一個完整又全面,可以不帶偏見與焦慮地看待人、事、物,
然後慢慢地,觀點的改變,帶動思考與行為,我也漸漸發生了改變。

8 那些一起長大的孩子

在全職實習時,開始跟年紀從高一到大二的五專生為伍,
主要在談話,多數時候入班宣傳、心理衛教講座、與舉辦活動。

在這段時間,我接觸過混幫派的孩子、喜歡翹家跟混混為伍的青少女、憂鬱症嚴重到讓我也做惡夢與擔憂的他性命安危的孩子、受苦於家庭、同儕、愛情、自我、實習的孩子們,也有讓我對於生命認真努力、思想細膩、情感豐沛的孩子們。

有時候,有些小孩進到輔導室,可能就是無助地一直哭,關心之後,似乎也只能讓他哭,就默默地陪了他兩個節課讓他哭泣,而他要走了就讓他走了,而到了下學期他就成了固定與穩定的個案。

也有小孩,當初暴怒著想要衝去打同學,老師陪著之下,仍舊怒氣沖沖、面目猙獰,陪了他兩節課,才慢慢地氣消,花了一節課,才願意聊聊發生什麼事情,然後他當然是老師希望來輔導的學生,不過每次他來,總是在閃,總使在躲,而我也總是邀請他,也不強求,然後到了下學期,他也成了穩定跟我談話的個案了。

其實我一開始實習的時候充滿困惑與挫折,因為我一個男生不太知道要怎麼跟一間九成五學生都是女生的高中生談話,然而也似乎沒有一套自己在進行諮商時的架構,就在摸索之中,我慢慢地,在一次一次實作與督導中,尋找自己的諮商之路。

而對我而言,更具意義的是,我終於開始做心理「助人工作者」了。

榮格說:「每個治療者,都是負傷的。」受過傷的人,若願意去好好地面對、療癒、與強化自己,我們會擁有更寬闊的胸懷,張開雙手,給予他人更大更溫暖的擁抱。若沒有受傷受苦的人,那就沒有心理工作者存在的必要。但人本質上都是生而受苦的,所以心理助人工作者始終都會有它的價值。

每個助人工作者,都需要思考自己為什麼要幫助別人這個核心議題。幫忙他人可以是出於同情、自我膨脹、被需要的需要、自我滿足、追求好印象、誘惑、所有求等等。

而對我來說,成為助人工作者,是一件自利的行為。因為我傾向就是一個會完成他人對我請求的人、我也需要被需要、我也喜歡心理學、我自己體會過被幫助的良好經驗,因而希望自己也可以帶給別人這種經驗等。

而在跟孩子們心理工作的這一年裡,我心裡漸漸浮現了一座燈塔,我就是成為一座穩定的燈塔,我會穩穩定把我所學、所知、所想、所做,在這個紛紛擾擾又充滿變動的世界站穩如一座燈塔,始終打著大大的燈光,讓在海上迷途與失憶的船隻可以找到方向。

而在孩子的生命經驗中,如果他曾經被一個人,很穩定很一緻的理解、被愛、被關心、被尊重、與被相信,那麼他的生命終究會有一種經驗是,有人會愛我、關心我、尊重我、與相信我。我要做的只是帶給小孩這樣的經驗,因為如此被幫助過的我,相信這樣的種子播的越多,終究會在每個人的心中深根發芽。

就像我提到的不段哭泣的學生、與想要暴打同學的學生,當我穩穩地打上燈光,我相信他終究有能力可以存活,而他也會慢慢累積力氣,讓自己有能量足到我到這邊來。

如樹應安住。

教師如果是樹人,那麼學校輔導老師可能是樹立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座穩穩地大樹,根系深植、花葉繁盛,能夠讓需要的學生可以在樹下稍作歇息,避避豔陽、療癒芬芳、吃點果實、喝點朝露,在狂風暴雨時,或許可以逃到樹洞裡。

為了讓自己成為一棵更大更療癒的樹,心理工作者都需要時時灌溉自己的心田,時時爬梳自己的內在、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照顧自己的脆弱與負向感受。這樣我們才能夠成為一顆更大更美更療癒的樹。

9 集大成的客體關係學派

10出航遠行的諮商心理師

以下施工中…若有錯字、語句不通順、專業知識的補充與指正,都很歡迎,或是跟我分享你的心得或是問題都很歡迎讓我知道。6 重大挫敗的憂鬱

後記:

成為諮商心理師是指我內心真的認定了自己是一位諮商心理師,不用制度、評價、或舉證,我心裡實實在在的作為「諮商心理師」的存在,已經堅定地無可撼動了。從我心裡第一次喜歡上諮商,到了這個存在被發現,就是走了九年。

--

--

生活咖lifeholic
生活咖lifeholic

Written by 生活咖lifeholic

六位諮商心理師從理想到生活的Medium。 https://www.facebook.com/werlifeholic/ 臉書粉絲專頁為您選讀

Response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