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群組裡的已/不讀不回:你聽過旁觀者效應嗎?

生活咖lifeholic
4 min readMay 26, 2018

--

by 咖啡因

你是否覺得有時候在多人的line群組中問問題,
很容易被已讀不回、不讀不回?
社會心理學的「旁觀者效應」告訴你,
不是你太邊緣、不是大家太冷漠,
這其實很、正、常!

【名詞解釋】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是一個社會心理學用語,指的是在緊急情況或偶法事件時,當我們知道有其他人也在場時,出手幫助的可能性會降低,提供協助的幾率與旁觀者人數成反比。換句話說,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越低。

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在緊急情況或偶法事件時,
旁觀者數量愈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越低

【原因說明】

一、情況模糊:

當情況曖昧而不清楚時,介入或回應有時會引起尷尬或產生風險,因此一般人通常選擇什麼都不做。例如:

(Line群組)「這週末大家有空嗎?」
→其他人內心OS:週六還是週日?要幹嘛?怎麼了嗎?

其他人可能因為上述原因或疑惑而採取「先不回應」策略,卻也導致已讀不回或不讀不回的看似冷漠的狀況。

二、多數無知:

看別人是否採取行動來決定自己要不要有所行動,但每個人都不知道原來大家都在等對方做決定,這就導致了「多數無知」而沒有任何人採取行動。例如:

(Line群組)「這週末大家有空嗎?」
→其他人內心OS:如果Harry有回我再回好了!
→Harry內心OS:先看看回的人多不多我再回覆好了~

三、責任分散:

每個人都假設一定有人會去做,所以就變成沒有任何人去做。例如:

(Line群組)「這週末大家有空嗎?」
→其他人內心OS:群組那麼多人,應該有人會有空吧!我沒回的話應該不差我一個。

【實用建議】

知道了群組中已讀不回背後的影響因素,那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降低旁觀者效應呢?

◆把問題說明清楚◆

「這週末大家有空嗎?」更具體而清楚的問法可以換成

「大家好久沒見面了,有點想念大家,我家附近新開一間西班牙小酒館正在開幕9折優惠,這星期六或星期日晚上有空的我們來吃個飯聊聊近況吧!有人要+1嗎?」

表明來意、時間地點清楚、活動內容明瞭,收到訊息的人可以很快地核對自己的意願與興趣,還有時間能否配合,因此能更快回覆你的問題。

◆一對一直接提問◆

名詞解釋的最後一句提到「旁觀者數量越多,他們當中任何一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越低。」反之,事件發生當下的人愈少,會回應的機率就愈高!所以一對一詢問時,能提高對方回覆的機率。

因此,你可以直接個別傳訊息問你的朋友,甚至打通電話、當面問他,你更有可能得到對方的回應!

◆身為旁觀者的你:積極回應◆

我們每個人也都是群組中的一員,當別人提問,我們也因此成為旁觀者,此時,想想旁觀者效應,當自己也有餘力~

不妨積極回應對方,讓彼此的互動更真實而熱絡!

身為旁觀者的你可以選擇積極回應!

--

--

生活咖lifeholic
生活咖lifeholic

Written by 生活咖lifeholic

六位諮商心理師從理想到生活的Medium。 https://www.facebook.com/werlifeholic/ 臉書粉絲專頁為您選讀

No responses yet